长期关注低空经济发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范恒山在接受财联社专访时表示:低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要着力拓展低空经济市场需求,大力培育航空消费群体。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低空经济在全球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需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实际进行探索。低空经济作为新兴发展领域,其发力主体在于地方政府有效作为,而工作重心在于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问:促进中国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注重解决哪些问题?
范恒山: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低空经济在全球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需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实际进行探索。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从中央到地方再到行业,不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从各自的职责出发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总的看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已经形成。但也要认识到,中国低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市场方面,要关注航空消费群体发展缓慢的问题。低空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航空消费“大众化”“普及化”是重中之重。当前,生产作业类和公共服务类飞行服务已得到广泛应用,接受程度较高。但在航空消费类方面,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尚未被有效激发,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着重加快航空消费场景普及化,催生消费需求大众化,带动消费群体规模化增长。
二是在政策方面,要关注政策针对性问题。要通过政策指引低空经济发展方向。行业政策着力在安全责任、适航审定、安全标准等方面加快研究部署。地方政策要因地制宜,发展定位要清晰,思路目标要明确,投资建设要理性。同时,地方政府要紧抓国家政策红利,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充分发挥低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在技术方面,要关注技术标准问题。各地在发展低空经济时,都将建设低空管控系统作为重要的安全管控平台和手段。在这方面,低空管控系统的国家标准尚未建立,地方性平台标准不一,系统功能、服务能力、投资情况差异较大,需要央地、行业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同时,低空监视所需相关技术产品也尚未成熟,5G-A、通感一体等技术能力仍需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当然,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会伴随着环境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操作经验的进一步积累,以及科技手段的进一步丰富而得到有效解决。
问:接下来该在哪些领域采取措施、重点发力?
范恒山:低空经济作为新兴发展领域,其发力主体在于地方政府有效作为,而工作重心在于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地方政府要兼顾扮演好管理方和使用方的双重角色,因地制宜决策、积极有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力发功:
一是要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一方面,要遵循低空经济发展规律,密切结合本地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立足长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同时从现阶段客观实际出发,找准产业定位,明确发展路径,避免面面俱到、一哄而上;另一方面,做好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可持续供给,为低空经济做优做强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是要深挖场景、前瞻布局。应以丰富和拓展低空场景为核心,在用好传统生产作业类场景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类和航空消费类场景,大力培育航空消费群体,推动形成以场景应用带动生产制造、服务保障等产业的发展路径。同时,要紧跟技术趋势,超前谋划布局城市空中交通、eVTOL、飞行汽车、低空物流等新赛道,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
三是强化保障、“软”“硬”兼顾。发展低空经济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提升保障服务能力。在这方面既要不断优化“软”环境,又要持续强化“硬”工具。在“软”的方面,要结合低空安全管理新阶段、新要求,加快机制、队伍、标准等体系建设。建立军地民协同监管机制,明确地方政府牵头部门组建执法队伍,制定特情处置方案和标准等。在“硬”的方面,要高质量打造新型且多样的空中与地面低空基础设施,包括低空智联网、通用机场、无人机自动起降机场以及配套低空基础设施等。面对未来低空高密度海量飞行活动,以及城市内、城郊、城际等不同场景的空中交通管理需求,需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低空智联网,结合低空新型地面基础设施,形成空地一体的低空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地方政府在低空管理方面的手段和能力。
版权所有:江苏钟吾大数据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2023016529号 苏公网安备32130002004002号